张闽光福建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

  • 泄泻医案

    泄泻医案   黄某某,男,32岁,2023年05月10日初诊:主诉:反复腹泻2年。现病史:2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解稀水样便1次/日,便上覆盖黏液泡沫,伴脐周疼痛,便后痛减,时有肠鸣、矢气,服西药后无明显改善,现大便稀溏2-3次/日,纳寐调。既往史:“乙肝大三阳”史20余年.规律口服“恩替卡韦”抗病毒治疗2年余。查体:生命征平稳,心肺、腹无异常。舌红苔薄,脉细弦。患者病因情志不舒,肝气郁滞,肝木横逆脾土,脾胃运化失常,湿浊内生,脾不升清,水湿下注大肠,故泄泻。肝主疏泻,脾主运化,肝脾不调,气机不畅,阻滞中焦,因此时有腹痛、肠鸣、矢气。诊断为泄泻病(肝郁脾虚)西医:功能性肠病。治疗宜疏肝理气、健脾渗湿。方拟七味白术散合痛得要方加减。党参10g 茯苓 15g 土炒白术10g 葛根10g 藿香10g 陈皮 10g 芡实10g 木香6g 白芍10g 防风10g 炙甘草5g X5剂,日1剂,水煎至400ml,早晚温服。 2023年5月16日二诊:仍解稀溏便1-2次/日,覆盖黏液泡沫,脐周疼痛较前减轻,便后痛减,时有肠鸣、矢气,纳寐调。红苔薄白,脉细弦。方改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干姜x7剂,水煎至400ml,早晚温服。     2023年5月23日    三诊:药后症减,解黄色成形软便,日1行,便上覆黏液泡沫较前减少,无再腹痛,肠鸣减少,时有矢气,纳寐可,小便调。舌红苔薄,脉细弦。守上方x7剂,日剂,水煎成400ml,分早晚2次温服。 按:泄泻病患者应补虚泻实,本病患者肝郁脾虚体质治当疏肝健脾。腹泻伴腹痛、脉象弦,乃肝乘脾也,故合痛泻要方。大便水样清稀,覆泡沫,是脾虚湿盛的表现,方用七味白术散,出自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方中四君健脾益气,藿香化湿理气,葛根升清止泻,因久病,加芡实以收涩止泻,患者尚无腰酸等不适,故暂不用补肾之品。药后腹痛减轻,但仍泄泻,便次较多,考虑久病必伤脾阳,改用参苓白术散,较前方则偏于温脾,收敛固泻。  

    2024.07.11
  • 胃痞医案

    胃痞医案   林某某,男,28岁。2023年5月8日初诊:主诉:胃脘胀闷不适半年余。现病史:患者平素喜食辛辣食物,半年前始觉胃脘部胀闷不适,不思饮食,经治疗后仍反复发作。一个月前曾经某医院行胃镜检查,确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,虽经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。现症见:胃脘胀闷,偶有反酸,时有胃脘部隐痛,纳差,寐尚可,二便调。既往史:既往体健。查体:形体消瘦,面色萎黄,舌质红苔根腻,脉弦数。患者平素饮食不节,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,水湿内停,湿浊内阻,气机不畅,湿邪内蕴,郁久化热,湿热内生,因此胃脘部胀闷,反酸。诊断为胃痞(湿热内蕴);西医:功能性消化不良。因此治疗宜苦降辛通,和胃泄热,化湿消痞。拟半夏泻心汤加减。处方:半夏10g 黄连 6g 黄芩10g 党参15g 干姜 6g 陈皮 10g 川棟10g 元胡10g 川朴3g X5剂,日1剂,水煎至400ml,早晚温服。 2023年05月15日二诊:疼痛嘈杂已除,反酸逐减,纳食不香,舌质红苔薄黄,脉细数,原方去黄芩、川楝、元胡加茯苓、炒白术,以健脾和胃。再服7剂。 2023年5月22日三诊:食欲增加,脘闷反酸已除,以香砂六君子汤善后。 按:《金匮·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)说:“呕而肠鸣,心下痞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”胃居中焦,以通为用,以降为和,为体内气机升降之通道。脾胃素虚,湿热犯胃,湿性粘腻重浊,与热交结,导致中焦痞塞,使胃一反降逆之常而变为阻塞、紊乱。因此患者出现胃脘胀闷、反酸。同时脾胃虚弱,运化无权故纳差消瘦。治疗时用苦寒之黄连、黄苓苦降泄热以和阳,配辛温之于姜、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,同时振奋胃阳,宣开湿郁而达热于外。更配党参、陈皮、甘草以补脾和中。湿热阻中,气滞难解,因此方中加厚朴,使连朴相配,能通能泄,疏通壅滞,痞证自解。总之,全方辛苦合用,以奏降逆止呕,开结散痞之功。

    2024.07.11

扫一扫,手机端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