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××,女,14岁,学生。初诊:2014年7月29日。今年初潮,行经4次,汛潮尚准。此次经转时值盛夏,经期入水游泳以致月经量如冲,10天未净,已用卫生巾3包,小腹胀痛不适,少许血块,纳可便调,脉细滑带,舌暗红,苔薄。证属血凝瘀滞,冲任不固,急予祛瘀生新。蒲黄炭(包)12包 五灵脂(包)12g 熟大黄炭6g 炮姜炭6g 焦茜草炭12g 陈棕炭12g 海螵蛸12g 三七粉(吞)2g 4帖二诊:8月4日。经血已减,略有瘀下(不用卫生巾),唯感腰酸,神疲,纳呆,便结,脉细数无力,舌偏红,苔薄,根部白腻。气血耗损,脾肾两虚,治拟健脾和胃,补肾摄冲。潞党参12g 白术、白芍(各)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蔻仁3g(后下) 巴戟天肉12g 桑寄生12g 桑螵蛸、海螵蛸(各)12g 仙鹤草15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 4帖三诊:8月9日。瘀下已止,精力渐充,大便亦畅,食纳仍少,脉细软,舌偏红,苔薄。经血已净,继以健脾益肾摄冲,以善固本。潞党参15g 白术、白芍(各)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陈皮6g 焦谷、1麦芽(各)9g 巴戟天12g 肉苁蓉12g 续断12g 杜仲12g 桑螵蛸12g 二至丸6g 7帖按:天癸始至,肾气初盛,经期涉水,瘀血内阻,血不归经而妄行,澄源塞流,祛瘀止血。取验方将军斩关汤出入,通涩并举寒热兼施,补而无滞,行中有止。瘀去血止,净后转补脾肾以复其本,缘脾肾为先后天之本,生化之源,冲任之根。经前酌加涩冲之品,如芡莲须、桑海螵蛸等。患者于8月22日经候如期,量中经畅,恢复正常。
沈××,34岁,已婚,记者。患者2002年婚后当年受孕因故人流。2004年8月顺产1胎,婴儿窒息而夭折,自2006年始终经量较少,2007、2008年二度受孕均难免流产而行刮宫术。初诊:2014年2月17日。月经过少4年余,血色暗褐色,每次仅卫生巾5~6片,伴头晕神疲。末次月经1月22日,2天即净, 便调,舌暗,苔薄,脉沉细弱。证属肝肾耗损,精血衰少,冲任失调。且滋养肝肾,调补精血。当归15g 丹参15g 赤芍12g 生地、熟地(各)12g 制黄精12g 淮山药12g 山茱萸肉9g 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7帖二诊:2月26日。末次月经2月19日,时感头晕神疲,夜寐欠安,舌质红,苔薄,脉细。肝肾不足,气阴两虚。治宜补益肝肾,调补冲任。当归12g 生地、熟地(各)12g 菟丝子12g 桑椹子12g 枸杞子12g 淮山药12g 山萸肉9g 太子参15g 黄芪12g 巴戟天12g 肉苁蓉12g 7帖三诊:3月5日。适逢月中,身疲腰酸,夜寐欠安,口干引饮。舌质红,苔薄,脉细。治宗原法,仍以上方出入。上方去巴戟天、苁蓉,加杜仲12g 续断12g 狗脊12g 14帖四诊:3月19日。经期将近,身疲腰酸,大便溏薄,夜寐欠安。舌质红,苔薄,脉沉细。肝肾不足,气阴两虚。治宜益气养阴,调补冲任。当归12g 熟地12g 川芎6g 白术、白芍(各)9g 党参15g 黄芪15g 淮山药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巴戟肉12g 7帖五诊:3月26日。末次月经3月21,量较前增多,约用1包卫生巾,血色亦转红,4天净止,伴头痛,小腹隐痛,大便欠实,夜寐梦扰。舌质淡红,苔薄,脉细。肝肾不足,胞宫虚寒。治宜健脾益肾,调补冲任。焦潞党12g 灸黄芪12g 焦白术9g 当归12g 熟地12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炒淮山药12g 补骨脂12g 炒续断12g 制狗脊12g 7帖六诊:4月7日。症如前述,脉舌详前,仍从原意调治。上方去焦白术、覆盆子、续断、狗脊,加淮小麦30 炙甘草6g 巴戟12g 仙灵脾12g 7帖七诊:4月16日。经行量少,调治好转,便时溏,已临经前。舌质红,苔薄,肾气不足,肝血耗损,脉络失和。拟健脾益肾,养血和络。党参9g 白术6g 茯苓12g 炙甘草6g 淮小麦30g 淮山药12g 当归12g 熟地12g 制狗脊12g 炒续断12g 7帖八诊:4月23日。经水4月18日转,量增多已近正常,3天净止。经后夜寐欠安,精神疲倦。舌质,苔薄,脉细。经净后仍宜益气养血。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当归12g 熟地12g 砂仁3g(后下) 巴戟12g 仙灵脾12g 谷芽、麦芽(各)9g 淮小麦30g 14帖九诊至十一诊,基本如前法增损调治,末次月经5月16日,经量亦为正常,大便已实,诸证亦平。按:经血源于水谷精气,生化于脾,总统于心,藏受于肝,离泄于肾,脏腑安和,血海满盈,经水自调,今患者婚后受妊即行人流术,肝肾耗伤。而后顺产一胎,婴儿夭折,情志受郁,肝脾不和,气血难以复原。继之又两度坠胎,精血日益衰,经源匮乏,以致经行量少、色淡,伴神疲腰酸,大便溏薄,脉沉细弱。经健脾益肾,滋养肝血,调治2月,脏腑安和,气血渐充,经量已见增加,血色转红,而告痊愈。
周××,28岁,已婚。17岁月经初潮,周期先后无定,20~40天一转,经量偏多,曾经中药调治,经量减至正常。26岁结婚,婚后即孕,于42天时因故人流。初诊:2014年6月5日。经行无定期,经量中等,无痛经。经期伴小腹坠胀,腰肢酸软,经前后易感冒。末次月经5月6日,今临期未转。妇科检查:子宫前位,较正常略小。舌质偏红,苔腻,脉细弦。证属肝肾不足,气血两虚,冲任失调,治宜养肝益肾,调补冲任。当归身12g 白芍9g 生地、熟地(各)12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巴戟天12g 淮山药12g 山茱萸9g 川续断12g 制狗脊12g 党参、沙参(各)9g 7帖二诊:6月19日。经水落后10天已转,适逢第4天,经量中等,伴神疲乏力,腰酸肢软,口干便坚。舌质红,苔薄腻,脉细。肝肾阴虚,冲任不足。治宜滋养肝肾。上方加女贞子12g 桑椹子12g 桑寄生12g 柏子仁12g 8帖三诊:6月26日。经水6天已转,精力较前充沛。舌边尖红,苔薄腻,脉细软。治宗原法。守原方14帖。四诊:7月12日。经期将近,尚无行经预感。舌质红,苔薄腻,脉弦细。肝肾素虚,冲任气滞,经前予养血疏肝,益肾调经。当归9g 丹参12g 柴胡、延胡索(各)6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红藤15g 蒲公英15g 川断12g 狗脊12g 桑寄生12g 10帖五诊:7月24日。经水20日转,量中将净。调治后经期趋准,伴小腹胀痛,下肢酸软,经期又感外邪,鼻塞流涕,纳便尚调。舌质红,苔薄黄腻少津,脉细弦带数。肝肾阴虚,外感风热,先宜疏解上邪,祛风清热。六诊:8月7日。感冒已瘥,已是经期第18天,无疾苦。舌质红,苔薄,脉细。流产后冲任受损,肝肾耗伤,治宜滋养肝肾。生地12g 白芍9g 知母12g 茯苓12g 生草6g 淮山药12g 桑椹子12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川断12g 狗脊12g 生米仁17g 7帖药后经水于8月24日转经量中等,故仍从原意增损调治,周期趋准,经随访不久获孕。按:本患者初潮迟至,禀赋不足,素体虚弱,婚后即孕,但人流冲任受损,精血匮耗,以致血海盈溢失常。《万氏妇人科》谓其为虚证,悉从虚证治。先以养肝益肾,调补冲任以充经源,药后冲任得润,果然经转。此后二诊均于经前养血疏肝,益肾 ,经净后则迳用当归、白芍、生地、杞子、桑椹子滋补阴血,充养冲任;菟丝子、淮山药、狗脊、桑寄生、续断补肝肾。在治疗期间未见来提前而渐趋正常,后竟怀孕。
叶×,27岁,未婚。初诊:2014年9月2日。14岁月经初潮,次年起经行量多,2年后又恢复正常。1990年起经转提前,每3周1行,经量偏多。末次月经8月31日,为先期9天而转,量少色暗,乳房微胀,大便溏薄。舌质红,苔薄腻,脉细软。证属月经先期脾肾不足,冲任统摄乏力。治宜健脾益肾,调理冲任。焦潞党参12g 焦白术9g 炒淮山药12g 补骨脂9g 椿根皮12g 煨肉果12g 桑寄生12g 桑螵蛸、海螵蛸(各)12g 芡实须、莲子须(各)9g 玉米须2g 焦山楂炭12g 7帖二诊:9月9日。经行9天方净,经量初少后为中量,伴腹痛隐隐,大便溏薄,日1~2次,纳可。脉细软,舌暗偏红,苔薄腻。脾肾气虚,冲任统摄乏力。治宜健脾益肾,统摄冲任。焦潞党参15g 焦白术9g 炒淮山药12g 补骨脂9g 椿根皮12g 赤石脂(包)12g 禹余粮12g 牛角腮12g 煨金樱子12g 玉米须12g 芡实须、莲子须(各)9g 7帖三诊:9月16。经后便溏转实,但时而反复,神疲乏力,舌边尖红,苔薄,脉细软。治宗原法。焦潞党参12g 焦白术9g 炒淮山药12g 补骨脂12g 椿根皮12g 菟丝子12g 煨金樱12g 芡实须、莲子须(各)9g 玉米须20g 海螵蛸12g 制狗脊12g 14帖1个月后复诊,经期已准,经量中等,且纳可便调,而予健壮补力膏调治,以资巩固。按:其经者常候也,每月如期一至,太过不及均为不调。古人均认为“阳太过则先期而至,阴不及则后时而来”。不尽然,亦有责之脾虚者。本案患者禀赋不足,脾气素虚,经常便溏,脾气不足,肾气亦虚。脾主统血,肾主封藏,故脾肾均虚则封藏失职经水不及期而行,治当健脾益肾,统摄冲任,调治3次,服药28帖周期已准,后予健壮补力膏常服,以资巩固。
周××, 27岁,初诊:2014年1月23日初诊。妊娠3月余,来血色红,质稀,淋沥不尽,时多时少,少腹坠胀感,形体消瘦,前医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之。处方:黄芪30g,党参20g,白术、杜仲、炒地榆炭各15g,升麻、柴胡、陈皮各10g。共服用15剂,血仍不尽,量少,色红,质稀,伴腰酸楚,腹胀坠,舌质红边有齿印、苔薄黄,脉滑细而数。大便4日未行,平素大便干结,量少。此乃升阳药内热相悖,烁灼真阴,故在原方基础上加熟大黄10g,3剂二诊:2014年1月27日 服后大便通畅,腰酸、少腹坠胀等症状减,血见止,脉滑来去从容,续拟清热益气阴,补肝肾法治之。处方:旱莲草、生地各20g,菟丝子、炒白术、党参各15g,黄芪30g,黄芩、升麻各10g 3剂,病情稳定,此后嘱其每月服上方10剂,后足月顺产,母子平安。按:本案属胎动不安,出血不断,少腹坠胀,腰酸,乃欲胎坠之兆,予补中益气汤加补肾固胎药为对症之方,服半个月无效,阴血继续不止,此为元气先伤,加之火热内迫,热结阳明不解,灼烙真阴,胎何能得安,原方加大黄通腑,使热有去路,果得便通而胎安。
张××,22岁,未婚,学生。初诊:2014年2月19日,时发隐疹,经前较甚,今临经未转,腹胀,隐疹剧发,呈片状,瘙痒难忍,得热卧床则减,头痛目赤,口糜便坚。舌暗,脉弦。肝气阻滞,风热相搏,治宜祛风活血,疏化导滞。稀莶草12g 赤芍9g 红花6g 当归9g 桃仁9g 月月红3g 全瓜蒌12g 枳壳4.5g 大黄庶虫丸12g(包煎) 2帖服药后便泄经转,隐疹即瘥。按:隐疹欲称风疹块,无论因寒因热,均与风有关,与风相搏终为热也。患者临经便坚头痛,目赤口糜,肝热甚盛,与风相搏,肌肤发疹瘙痒难忍。治以桃红四物加月月红、全瓜蒌、枳壳、大黄庶虫丸疏化导滞;稀莶草祛风通络,活血止痒。服药后便畅经通,风火内热得以疏泄,隐疹遂不复作,随访数月均未复起。
陈某某,女,27岁,2014年7月7日初诊。患者6月10日足月分娩,产后七天蒸乳发热,经抗炎治疗后热退。刻下时属夏季,被抬入诊室,棉被覆盖,畏寒怕冷,左半身举动不遂,语音低微,大汗淋漓,中脘隐痛,便溏纳呆,干呕,恶露未净,腹软无压痛,舌淡,苔薄白,脉虚细,证属脾肾阳虚,卫表不固,急拟参附汤加味。处方:红参5g,炒党参12g,熟附片5g,炮姜炭5g,焦冬术10g,茯苓10g,酒白芍10g,淮山10g,化龙骨30g,煅牡蛎18g,炙草5g。次日由家属转告,汗出已少,精神稍振,便次亦减,再拟温中和胃,以上方去附子加黄芪,先后共诊6次,服药10贴而化险为夷。按:本患者新产后冲任损伤,荣血暴亏,阳无所附而浮越于外,以致畏寒怕冷,阳气虚弱,卫表不固则自汗淋漓,语声低微,复加呕吐、泄泻,其阴液劫亡,虚阳欲脱之象昭然若揭。虽按时令,温热滋腻之剂在所避用,但患者阴阳俱衰,岌岌可危,非参附之类,安能取效?故何师大胆运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,“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,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。”一诊而取效,待阳回后,即去附加芪,因产后出血过多,用温燥恐非所宜,故只须益气健脾养血,以资生化之源,自然阳生阴长,康复可期。
伊某,女,35岁,初诊:2014年8月7日。主诉:产后恶露不尽3月余,于10天前阴道出血又逐渐增多,用西药止血无效,伴有腹痛,腰酸乏力,舌黯,苔薄白,脉弦细。诊为冲任不固、气不摄血。药物组成 益母草15g 当归12g 川芎10g 杭白芍20g 熟地20g 艾叶炭6g 仙鹤草15g 旱莲草24g 荆芥炭6g 阿胶12g(烊化) 炒杜仲10g,5剂,水煎每日1剂,早晚各服2次。二诊:2014年8月12日,服上方后恶露已经,续予上方5剂以巩固疗效。评 按 该方祛其瘀补其新,方中益母草、当归、川芎祛瘀生新;白芍、熟地、旱莲、阿胶、杜仲养阴生津止血;艾叶炭、仙鹤草、荆芥炭止血复原。
梁××,女, 30岁, 初诊(2014年4月3日):患者自述婚前经候正常,婚后因病服药不慎,遂至长期经候失调,初起月经2~3月或6~7月一次,经量或多或少。从2013年9月29日起,月经停止。初以为有孕,未加治疗,后经妇检证实为闭经。曾先后用人工周期法及服中药除痰湿、活血通经之剂,均未获效。患者闭经后身体渐见肥胖,时有头疼胸闷心跳。脉细弱,舌胖苔白。辨证:精血不足,血虚经闭。治法:滋养精血,调理冲任。方药:柏子仁丸加味。卷柏9克 泽兰9克 当归尾9克 川续断9克 淮牛膝9克 熟地21克 柏子仁15克水煎服3剂。二诊(4月7日)。患者服药后,觉少腹微疼有经来之兆。继用前法去归尾,方药:柏子仁15克 卷柏9克 泽兰9克 川续断12克 淮牛膝12克 熟地黄24克 水煎服3剂。三诊(4月9日)。眼前方一剂,月经已通,经色初鲜红,后浓浊,经量正常,脉转细缓,舌红苔白。月经通而经色鲜红,是挟热之象,遂改用四物汤加味。当归12克 熟地黄24克 川芎9克 白芍15克 丹皮9克 条黄芩6克 川续断9克 炙甘草6克3剂。以后经前三日均服柏子仁丸以巩固,经调理数月,月经恢复正常。【评按】妇女经闭,《素问》称之为“不月”、“月事不来”。临床有虚实之分。虚证多因脾虚或血虚所致。实证以气滞血瘀或寒湿凝滞较为多见。此外亦可因津液耗损、肾阴匮乏、肝劳血伤或风冷、火热、痰滞等因素引起,当根据不同的病因予以辨证施治。此例乃经血不足、血虚经闭,治以滋养精血、调理冲任法,方用柏子仁丸(《妇人良方》方)为主方,此方柏子仁、牛膝、川断有濡养调理冲任之功;泽兰、卷柏通调血脉;熟地以滋养阴血。药味虽少,而选品精当,一丝不杂,其效殊宏。
李姓,女, 35岁。初诊:2014年10月9日。经闭十四周未通,服药未效,近有膨胀意,口渴喜饮,兼有鼻衄,又不似逆行势,腰酸痛楚颇剧,脉弦涩而实,姑予重剂通经。石决明(生、研,先煎)30克 生鳖甲(先煎)15克 生石膏(研,先煎)延胡索12克 川牛膝12克 旋复花(包煎)12克 生储石15克 大腹绒6克 北细辛4石克 川郁金12克 桑上寄生30克 威灵仙12克 制乳没各9克 桃杏仁泥各9克 鸡内金12克 生知柏各9克水煎兑无灰黄酒一杯,落水沉香(研细,冲服)1.5克,大黄庶虫丸1粒(和入)。复诊:1 剂药后,血瘀攻破而潮,腹中骤爽。据云血色淡,黑块壅下,伴白色粘质,脉候实象已退,六位仍弦,予丸方调治。按原方量加一倍(去黄酒,庶虫丸改为5粒),同研细末,炼蜜小丸,早晚各服6克,以橹豆衣15克煎汤分送。【评按】妇女经闭,《素问》称之为“不月”、“月事不来”。临床有虚实之分。虚证多因脾虚或血虚所致。实证以气滞血瘀或寒湿凝滞较为多见。此外亦可因津液耗损、肾阴匮乏、肝劳血伤或风冷、火热、痰滞等因素引起,当根据不同的病因予以辨证施治。本例经闭三月余,腹鼓、鼻衄、渴饮,病属实证,以重剂通经,全方治重攻瘀破积,兼能平肝清热、降逆行气,证方相合,竟一剂而效。
刘×,女,29岁。初诊日期:2014年5月17日。主诉:闭经半年之久。现病史:自十六岁初潮起,月经一直稀行,每年来月经1~3次,曾行人工周期治疗,停药后又闭经,现已闭经半年,结婚6年未孕。自觉胸闷不舒,烦急易怒,胃脘胀满,胃纳减少,少寐多梦,心慌气短,头晕,心烦热,口干,身体逐渐发胖,曾经妇科检查,除子宫较小外,未发现其它异常。舌质红,脉弦滑。辨证:阴虚胃燥,冲逆经闭(西医诊断:(1)继发性闭经。(2)原发性不孕症)。治法:清胃化燥,降逆调冲。方药:瓜蒌24克 石斛12克 栀子9克 连翘9克 泽兰9克 丹参9克 瞿麦9克 篇蓄12克 牛膝12克 益母草12克 车前子9克治疗经过:6月9日服药7剂后,症状减轻,仍有烦热口干,胸闷烦急。上方去栀子、连翘、萹蓄,加枳壳6克,元参9克,麦冬9克,当归9克,继服。6月20日服药6剂后,症状减轻,于6月18日~19日行经2天,血量极少,咖啡样色。7月3日服药7剂后,症状改善不大,仍有心烦热,胸闷,舌质红,脉弦滑兼数,方药如下。栝萎30克 元参9克 麦冬6克 生地12克 白芍12克 瞿麦12克 车前子9克 牛膝12克 益母草12克 栀子9克 连翘9克 泽兰9克 丹参9克8月1 日,服药后于7月19日行经6天,量仍少,诸症减轻,上方去栀子、连翘,加桃仁,红花各6克。8月30日:药后诸症消失,按月正常行经3次(6月18日~19日,7月19日~23日,8月13日~20日)。唯经血量少,加用桃仁、红花后,经量逐渐增多,体胖稍减,现仍感口干、眠差,脉弦滑,舌暗红,仍以前方继服。9月5~9日行经,量较前稍增多,继服前方以巩固疗效。【评按】妇女经闭,《素问》称之为“不月”、“月事不来”。临床有虚实之分。虚证多因脾虚或血虚所致。实证以气滞血瘀或寒湿凝滞较为多见。此外亦可因津液耗损、肾阴匮乏、肝劳血伤或风冷、火热、痰滞等因素引起,当根据不同的病因予以辨证施治。本例为阴虚胃燥,治以清胃化燥,降逆调冲,后参入清血养阴、活血化瘀而获效。
扫一扫,手机端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