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胃不和之沙泻心汤应用刍议
脾胃不和之泻心汤应用刍议
作者:张闽光
痞证也叫心下痞证,痞即“否”也,指心下。是指以心下(上腹部、胃脘部)堵塞胀满上下不通的自觉症状。“心下”是脾气上升,胃气和降的必由之路,“心下痞”反映人体的阴阳上下不和,升降不利,脾胃失调。《伤寒论》曰:“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。”(151)。痞证的特点为心下堵闷不畅、以手按之则柔软无物,说明内无“有形之邪”,只因脾胃气机壅滞,故云“但气痞耳”。气机痞塞的成因是伤寒误下后,脾胃受损,表邪乘虚入里,或饮食不节,脾胃不和,升降失常,气机痞塞,遂成痞证。仲景在处理寒热虚实食滞等错综复杂的痞证中,提出五泻心汤证的辨证施治方法,如半夏泻心汤治疗“痰气痞”,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“火热痞”,附子泻心汤治疗“寒热痞”,生姜泻心汤治疗气痞”,甘草泻心汤治疗“客气上逆痞”。其中半夏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,甘草泻心汤等三个泻心汤是针对脾胃不和而设,是脾胃病常用经方,关于三个泻心汤剂量配伍、临床应用,略述管见。
一、半夏泻心汤证
症状:心下痞塞不适,恶心呕吐,大便溏软,日行两三次,舌苔白腻或薄黄,脉细或弦滑,按之无力。
治法:和胃化痰,调中消痞。
组成:半夏半升,黄芩三两,干姜三两,党参三两,炙甘草三两,黄连一两,大枣十二枚。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体会:半夏泻心汤属于“八法”中的和法。大凡“和解剂”的煎法,皆要“去滓重煎”。旨在调和脾胃升降之气。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。本证“心下痞”由脾胃阴阳之气不调而起,阴不得阳则生寒,脾寒不升则作泻;阳不得阴则生热,胃热不降则上逆。究其原因,缘于脾胃斡旋无力,枢纽废驰所致。以方测证,本方以半夏为君,合温中暖脾之干姜,辛开以散痞气之结;黄芩、黄连清热降逆,和胃泄满;人参、甘草、大枣甘温调补脾胃之虚,以助长降之力。七药辛苦寒温合和,共奏苦降、辛开、温补之能。作用;黄芩、黄连、半夏与干姜、人参、甘草、大枣共启攻补兼施之功。配伍比例:半夏∶干姜∶黄芩∶人参∶炙甘草∶黄连=3∶3∶3∶3∶3∶1,大枣十二枚。大多学者认为,经方的应用,必须按原剂量配伍,方能获其奇效。半夏泻心汤寒温搭配适宜,才能达到调和脾胃升降之功,然余认为古今人异、体质强弱、气候环境、饮食结构、生活习惯等诸多不同,临证时,若见舌苔黄厚者,辨识其存在胃热甚于脾寒的份额,若按原方比例处方,恐难即时清泻胃热,可酌情增加黄连的剂量,不必拘于原方剂量,亦不失辨证知机、遣方用药的原则。
二、生姜泻心汤证
症状:心下痞闷,嗳气频频,伴有“食臭”味,大便稀溏,日行数次,本证下利较半夏泻心证为重,腹中肠鸣。可兼伴见胁下疼痛,或者小便不利,下肢浮肿等症,脉沉弦无力,舌苔白滑。
治法:补脾和胃,温散水饮。
组成:生姜、干姜、半夏、黄连、黄芩、党参、炙甘草、大枣。
体会: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增加一味生姜。此因痞挟水饮,故取生姜之辛健胃消饮散水气。清人吴谦则主张本方应加茯苓以利水饮,言之有理。
三、甘草泻心汤证
症状:心下痞闷胀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,腹泻日数十行,腹中肠鸣,水谷不化,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濡缓无力。
治法:温补中虚,平抑客气。
组成:炙甘草、党参、大枣、干姜、半夏、黄连、黄芩。
体会:以方测证,本证脾虚较甚,故重用炙甘草,取其补中益气,健运脾胃,扶正祛邪。临证时尚可加用白术,增其健脾之功。
细察三个泻心汤,皆具有“痞”和“下利”等共同症候,其中甘草泻心汤证的“痞”、“利”程度较半夏泻心汤、生姜泻心汤证更重,且半夏泻心汤兼呕吐、生姜泻心汤兼干噫食臭、甘草泻心汤则兼心烦不得安,这是它们各自不同的特殊证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