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"蚊媒双煞":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防控指南
发布时间:2025.08.05
字号:
2025年夏季,东南亚及我国广东等地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疫情持续上升。这两种由伊蚊传播的"孪生病"症状相似却各有特点,防控需双管齐下。本指南将带您快速掌握关键区别与防护要点。
一、疾病特征快速识别
(一)共同点
传播途径:白纹伊蚊/埃及伊蚊叮咬传播
高发季节:5-10月(蚊虫活跃期)
核心症状:突发高热(39-40℃)、皮疹、关节痛
(二)关键区别
二、三重防护体系
(一)环境灭蚊
"5日清积"行动:每周检查并清理花盆托盘/水生植物容器积水和废旧轮胎/空瓶罐等闲置物品。
(二)社区协同
配合物业对下水道、车库等公共区域喷洒灭蚊剂
(三)个人防护
1.外出:浅色长袖+驱蚊剂(含避蚊胺/派卡瑞丁),避免日出日落时段户外活动。
2.居家:安装纱窗+蚊帐,空调保持26℃以下(抑制蚊虫活性)。
(四)特殊人群关怀
1.孕妇/老年人:避免前往疫区旅行。
2.慢性病患者:备齐降压/降糖药物,防止基础病加重。
三、高风险场景应对
(一)旅行归来
14天内自我观察症状,若不适立即就诊并说明行程
行李衣物用60℃以上热水浸泡消毒。
(二)社区疫情
1.配合疾控部门开展蚊媒密度监测与消杀。
2.避免在病例集中区域户外活动。
(三)病例管理
1.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时,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。
2.发病后5天内避免蚊虫叮咬,防止病毒扩散。
重要提醒:
1.禁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(可能加重出血/关节损伤)。
2.确诊患者需防蚊隔离至退热后5天(防"蚊传人")。
防控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需“防蚊、灭蚊、早诊”三管齐下。让我们携手行动,共筑健康屏障!